在自家屋頂或者陽臺上種植花草,對于城市居民來說不算新鮮。如今,利用陽臺、屋頂等居住閑置空間進行可食用植物種植的 “城市微農業”漸漸成為人們的新寵。 微農業因其經營規模小、富有創意、時尚、靈活和低碳環保深受人們歡迎。通過“城市微農業”,人們既滿足了自己種植蔬果的田園樂趣,又能吃上健康無公害的食品,還可以為城市環保貢獻一份力量。 由于品種開發、設施配套、養護指導等行業的不完善,“城市微農業”在我國還沒有形成規模。但是“家庭菜園”在國外卻早已是成熟產業,居民吃的蔬菜瓜果有兩三成靠“自給”,這些成功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 ——國外城市微農業景象一覽: 德國柏林是城市種菜潮流的“先驅”,這座城市早在20世紀初就開始搞家庭菜園。氣候專家和城市規劃者把這一模式叫做“城市農業”。據報道,柏林全市目前大約有74500個小菜園。 在英國,家庭微農業也早已普及。許多家庭都制作了帶隔層、防滲漏的屋頂,然后在上面栽種各種蔬菜。據推測,不到兩百平方米的綠色屋頂每年能夠提供超過1000千克的蔬菜,同時還能吸收數千立方米二氧化碳以及粉塵類物質,可謂是“既填肚子又環保”的城市低碳生活模式。 而在法國巴黎,繼“屋頂農場”之后,巴黎居民又開始在自家6平方米的露臺地板上種植起草莓、西紅柿、豌豆、卷心菜等各種水果蔬菜。甚至有些郊區居民每年都能在自家室外陽臺地板上收獲大約6公斤新鮮桃子。 在美國紐約,從飛機上俯瞰,鋼筋水泥鑄成的城市中鑲嵌著一片“長”在空中的綠地,它位于皇后區長島市社區一幢6層老建筑樓頂,被一群“城市農民”改建成一片近4000平方米的土地。這條名為“布魯克林農莊”的綠地在紐約家喻戶曉,它不僅成為有機蔬菜的代名詞,還是城市人放松疲憊身心的綠洲。此外,美國第一夫人米歇爾·奧巴馬曾發起了一場在自家戶外花園地板上種植、消費本地原生食品的“食品革命”,這股熱潮讓許多美國人開始重新思考自己的飲食習慣與飲食文化。 日本狹小的農地面積使得日本人在如何利用空間上創意不斷。在日本東京鬧市區,高層樓樓頂、地下室以及陽臺上,到處都有新鮮蔬果的影子。據了解,日本有許多地下“蔬菜工坊”,地下室經過改造,可以模擬自然環境,為植物生長調節溫度和光照。 ——完善的技術扶持: 在國外,屋頂綠化、空間種植利用、CSA(社區支持農業)城市農園模式的發展,已形成了上百億美元的大型產業。 國外的種子公司早已注意到家庭種菜的市場,不斷培育出各種蔬菜的矮生和迷你品種,以適合在小空間內栽種。同時,有園藝公司會為居民提供全套“陽臺農業”服務。 針對自己播種發芽率低的問題,園藝公司會提供一些已經發芽的矮小植株,方便居民栽培;而無公害土壤或無土栽培的有機基質,則避免了因為農藥、化肥等的實施對居住環境造成的污染;日本東京在花盆底部鏈接棉線等特殊輸水裝置,創造出“懶人花盆”,一個月只澆一次水,就能保證盆內植物的生長,以適應都市人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同時,利用金屬鹵化物燈來栽培香草和蔬菜,用水耕、熒光燈及特殊的反光材料來栽培番茄,還有自動控制光和溫度使幼苗不受外在環境影響的育苗室等新技術也層出不窮。 許多經驗豐富的“陽臺菜園”專家都出版了相關書籍,如日本種菜行家藤田智的《在陽臺上種菜》、韓國種菜名人樸熙蘭的《我的幸福農場》等,引領著家庭菜園的潮流。 除了技術上的成熟完善,政府在推行“微農業”上也是不遺余力。 2008年,英國皇家園藝協會聯手英國全國儲蓄與投資協會發起了一場“自己種菜”的運動——倫敦食品先鋒計劃,幫助沒有任何務農經驗的都市人學習如何在房前屋后、街邊角落種菜,如何把一小塊陽臺變成豐產的菜園。同年,倫敦市長還推出一項“首都種植”計劃,打算在2012年奧運會前,在倫敦新開辟2012塊小菜地。 日本電信公司還推出了“綠色紅薯計劃”,都市農民在屋頂上種植紅薯,不僅能幫助東京降溫,還能在秋季有不菲的收獲。 美國紐約布魯克林區的人們在家庭菜園收獲的季節,還可以在社區公益組織的安排下進行農產品交易。 ——“微農業”城市居住新理念: 不僅僅滿足于供給家庭食用,國外的“城市微農業”概念已經延伸到了整個城市理念。 荷蘭MVRDV建筑設計事務所和丹麥ADEPT建筑設計事務所聯合設計的名為 “空中村莊”的新型居住城區方案中,城市建筑由一個個立方體形狀的格柵組成,每個立方體格柵圍繞建筑的中心主軸靈活分布,可以根據需要進行調整。在這種全新的未來派建筑上,分布著許多平臺式的空中花園,可以供人們種植花草或者蔬果。 美國2009年舉辦的“達拉斯遠景”國際設計大賽上,設計師阿特利爾·達塔和莫夫所設計的“推進達拉斯”方案成為獲獎作品之一。在“推進達拉斯”方案中,整棟建筑就好似一座覆蓋植被的小山。這座“小山”似的建筑其實就是一個集農業生產、能源自給、生活居住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綜合城市社區。 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的高登·格拉夫設計了一種“空中農場”的方案,方案中55層的建筑表面覆蓋一層植被。這種水耕農場通過燃燒自身的農場廢物進行發電,產生的能量可以滿足整棟建筑50%的能源需求,而另一半的能源則來自城市廢物。 新加坡的“交織住宅復合體”方案由大都會建筑事務所的歐雷·斯科倫所設計,它不同于典型的新加坡超高層住宅建筑,而是一種蜂窩式的結構,共包括31個積木狀6層分體結構。這種獨特的設計所產生的開放空間將用于建造城市空中花園,居民在享受城市生活便利的同時,還可以在其中種植大量的綠色植物和作物。 世界城市建筑的潮流顯示,現代的建筑設計師已經開始具備了生態友好型的建筑設計理念。這對于缺少綠色的城市來說,這代表著一種美好的希望。 美國園藝協會的研究員布魯斯·巴特菲爾德分析說,“家庭菜園的興起首先是自家種的蔬菜味道更好,其次是可以節省開銷,第三是能放心食用。”這與人們目前對食品安全的擔憂有著很大關系。 “城市微農業”不僅能滿足人們對健康食物的追求,更能為城市綠化做出貢獻。聯合國環境署的研究表明:當一個城市屋頂綠化總量達到城市建筑70%時,城市上空二氧化碳的含量將下降80%,夏天的氣溫將下降5℃-10℃,城市熱島效應將基本消除。“微農業”的作用可謂一舉多得。城市“微農業”將是城市居民生活質量的一個組成部分,是當今城市環境日益惡化的情況下可以選擇的一個具創造性的、經濟有效的方案。 |